昨天晚上,我和一位我的recruiter 朋友聊天,我的朋友和我分享了一個故事:一個台大畢業,美國名校畢業的公司Data Analytics 的實習生,因為公司給不到他想要的salary expectation,因此對於我的朋友給他的offer 遲遲無法給出肯定的回覆,一直在 accept the offer and not accept it 之間掙扎。這件事本來沒有什麼好討論的,本來,人就都有選擇的權利,而討論薪水期望當然是正當中的正當,一個人,當然可以因為薪水不符期待而拒絕掉一個工作邀約。但是,讓我今天很有感觸,想分享的,是這位碩士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在面對一份offer時薪水期望時的思考邏輯,他的談判態度以及溝通的方法是我們可以從討論的。
你的談判邏輯,有邏輯嗎?
這位應屆畢業生和我的朋友說,這個salary expectation 不符合他的期待,原因有三:
1. 他已經靠父母的資助唸了第二個碩士了,他需要更高的薪水去prove 他的能力。
2. 他連在台灣工作的一些朋友,都嫌他的薪水拿太少,說他的職位不該是這個薪水;如果拿了這個薪水,他會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
3. 他比較了好幾家的薪水,在North Carolina 的 B公司的職缺事情比較少、薪水又比較多,而其他在Oregon的C公司和D公司的薪水也比在公司身處 Wisconsin 州的我朋友處的公司高。
聽完這位畢業生的邏輯,不知道你的想法是什麼?是覺得很有道理呢,還是認為這樣的思路很荒謬?
其實,對我來說,這些理由並不是不能被 justify,但對我而言不能接受的點,是這位求職者在薪水談判時,將這幾個原本屬於自己很private的理由拿出來和recruiter說。從這裡,我們也能夠觀察出一個現象,這位求職者,好像不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東比較西比較,最後感覺接受不了offer,但卻也沒有勇氣拒絕。
每個人都有猶豫的時候,但公司不是你的褓母
在我的人生經驗中,我其實也遇到很猶豫一個 job offer的經驗。當時開給我的salary 其實比我上一份工作經驗還高,工作的方向也是一個新的,可以學到一些能力的職位,但在幾經思索後,我把那份工作推掉了,前前後後大概思考了七天的時間(包含兩天的weekend,實際上對公司來說就是一個禮拜的時間)。在那段時間中,我有和公司聯絡兩到三次電話上或是email上的溝通,包含與未來可能的supervisor 聊一下work schedule,以及和HR方的Recruiter 聊了一下,但基本上我是直接請教他接下來可以做的規劃,也釐清了一些對這份工作的問題以及可能的career path,並沒有太多關於自己「為什麼覺得薪水太低」的解釋。
我自己的想法是,當工作的經驗愈多,我們愈容易發現私人的理由其實都與公司無關,公司並不需要當你的褓母,為你解決你個人的問題或是自卑感,甚至也沒有義務要承擔你的猶豫不決。猶豫不決不是不行,多做點research 當然也很好,但是公司並沒有義務或責任要參與你這部分的觀察或是演講。對公司而言,公司也有自己對這份職位的判斷和預算,因此也自有判斷。
你可以自行裁判這個工作能不能襯托你的Value,在公司的組織裡,這個職位也有自己的value,而你身為組織外的人,很可能並不知情。因此,當我聽我的朋友聊完關於這個實習生的事之後,我們可能共同感覺到的是,這位求職者在這個面向上太無知了,甚至他可能也不確定自己的價值在哪裡,還有真的想要什麽樣的工作,因此談判只能破局了。往後,即便他最後決定了要去朋友的公司上班,大家對他的形象已經有了輪廓,可能想的就是「他家很窮,他很計較錢」。這樣開始一份新工作,真的好嗎?當然,也許這個candidate 已經決定不要這份 offer了,但即便是如此,也有更好拒絕掉一份工作機會,而保持未來合作的機會的方法,而求職者所呈現的思考邏輯,已經斷掉了接下來可能可以合作的機會。
知道什麼事情不能被犧牲,就會更了解你所重視的事物
回到我自己的工作經驗,大家可能會問我,那當時我又為什麼會拒絕掉那份工作機會呢?其實,當時,我也非常掙扎,主因是我確實對那份職位有點好奇,很想知道自己在那份職位上本事多少。而且,我對當時面試我的我的未來主管還蠻有好感的,我認為他是一個能體恤員工,給員工方向的team lead,因此我當時,其實非常珍惜他給我的這份與他共事的機會。
不過,當時我對這份工作也有很多猶豫,而且我猶豫的原因反而是更實際的面向:比如,那份工作常要加班開一些無意義的會,配上工作的加班時數,那份工作的薪水就沒有想像中高了;還有,那份工作的工作地點等不理想,也更偏離我自己想要的職涯方向等。其實,當時我在找的,是更接近人、工作地點更彈性的職缺,而當時這份工作在硬條件上,並沒有達成這塊我的期待,甚至是說,只要接下了這份工作,我的壓力會因為這些加班時數,通勤時間和工作地點等受到負面的影響。因此,最後我拒絕掉了那份工作。
我在掙扎要不要take the offer時,我問了許多我身邊的朋友,這些朋友包含:對這份職位在做什麼很了解的朋友,在業界大公司待過的朋友,在這家公司待過的前輩,專業的人資顧問,和我個性類似的朋友,了解我的性格以及專長的多年友人,當然,我也參考了家人的意見,並且衡量了自己當下的時間及職涯規劃發展。前前後後,我問了大約二十個人(我很感謝他們給我的寶貴意見,協助我判斷自己是否想要這個職缺),很謝謝當時的這些人,讓我依賴以及發問,讓我更了解這份工作的價值以及辛苦。我想,雖然我也很依賴外界的資訊和討論,我並沒有像這位求職者一樣,帶著這些問題去(我們可以說很像去)「和雇主討債」,更沒有「和雇主哭窮」,或是講述「自己的自卑」。
誰沒有自卑?誰不在乎錢?但這都不是雇主的責任和義務,你又還on board,也不算他們的正式員工,憑什麼人家要照顧你的心理需求,幫你填補新水感覺很低的自卑呢?要嘛,你就take the offer,要嘛,你就decline the offer,其實對於公司而言,就只有這兩種結果,在職場,大家重視的是”Results”,一旦 “Make up your mind“ 或 “Make your decision” 了,公司才能繼續跑流程,”jump to the next procedure” and “start that onboarding procedure” or “go ask that next candidate waiting for the job”. 因此,你拒絕了這個offer,也不需覺得對不起,因為這是一個公司,公司就是這樣會一直被推進到下個程序,重點是要快,案子才不會卡在你的手上太久。這有點離題了,但當你理解到這部分公司的準則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偉大,而你的偉大也不會是公司或金錢所衡量的。對公司來說,真正合理的Salary Negotiation,是當你用公司的角度思考,並且用同類型同地點已拿到offer的職缺做比較,並且講述你能帶給公司的實體貢獻後,才能夠真的說服主管給你更高的薪水或更好的package。因此,所謂的協商,應該是在一個有邏輯,關於公事以及關注在自身和對方(both parties)能夠貢獻以及收穫的價值上去做討論,而非和「家人」,「環境」相關。這是我分享這個故事,想講的其中一點。
你遲早都要想清楚,為何不現在就先想清楚那些你的為什麼
最後,我覺得今天的故事給了我另一個重大的感觸。我覺得當今在這個社會上的我們,都必須要更仔細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和所重視的價值。就像是我在面對當時那份猶豫不決的offer 時,To be honest, 有一段時間,我在找工作時,也是看到什麼,滑到什麼就投,連insurance sales 都投,就是沒有好好思考自己想要的工作是什麼,自己想呈現的價值又在哪裡,自己重視的人生觀有哪些絕對不能被違背。後來,當我拿到了那份工作時,我被迫重新去思考自己真的想要的理想生活,這些生活價值,包含我的家人不能被犧牲,我希望我的公司團隊文化是正向影響的,而非被會議追趕的,是有討論有互動,且團隊願意去做新的嘗試的。我花了整整一週的時間,好好釐清自己未來想走的路;實際上,最後當我拒絕掉那份機會,我的心理放下了一塊石頭,覺得更輕鬆了一些,但更重要的,我多了很多對於我想做的事情的堅定。你會發現,在人生中的許多時刻,你會被迫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這樣的自己,如果不喜歡,你又有要做什麼,去改善這樣的狀況嗎?比如,你喜歡你現在所住的地方嗎?你喜歡你現在唸書的方式,或是正在念的科系內容嗎?我們必須要對我們的選擇負責,own up to your mistakes in life and also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give that amount of respect you want to yourself and your values. 如果你現在都不相信你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相信你能夠達成你的目標或理想,那憑什麼世界的其他人要尊重你的想法呢?沒有被尊重獲釋付諸實現的想法,叫作白日夢,但最可怕的是連自己的夢都不知道長什麼樣子,只跟著世界的變動起舞,哪裡有颱風,你就往哪裡走。你知道,颱風只是短暫的天氣現象嗎?在颱風走了之後,你還剩下什麼呢?
以上,是想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希望今天的故事對你們也有啟發。
我想,無論是唸書,找工作,或甚至是找對象都是一樣的原則,當我們清楚了自己想要什麼之後,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我們也更能引來與我們理想相近的人,陪我們一起為實踐自我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