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分享:不要讓完美主義耽誤你的人生!

by Lia Hsu


這週的起頭,我是在忙碌的行程中度過的。星期一我被一家公司面試,很快地我進入了第二輪面試,然後就收到了offer,昨天我將offer letter 簽完了寄出,好不容易今天終於可以回到自己的網站寫寫字。忙了兩三個月,我所投資的心力逐漸看到小成果,這件事讓我很開心,也給了我動能為自己想要的生活持續努力。對於還在徘徊或是還沒開始的朋友,也許有種種原因讓你裹足不前,但所有的這些原因都可以被歸納成因為害怕失敗,或是不確定做了有無意義(其實就是害怕失敗),而為開始努力找藉口。

這陣子我對於「努力」一詞太有感觸,於是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不該讓完美主義耽誤我們的人生。

停止自我批評,先做就對了

我相信每個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心中都有想做的事,想成全的夢想。也許,你一直想開始學那個讓你好奇的技能(像是寫程式、或是網頁設計等),也許,你想把一種語言或樂器學好,也許,你想擁有良好的體態,所以一直觀望著告訴自己,你應該爬起來運動。但是,就像曾經的我一樣,也許你也因為看不到終點,或是想像不出爲了到達終點到底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因此就決定不努力了。我們的夢想何其多,到底該先實現哪一個呢?你知道嗎?當我們在煩惱這件事的時候,時間正一分一秒地過,而你的人生,就這樣一點一滴地過了。

我和大家提過微習慣的力量,說明每天堅持一件事五分鐘可以帶給人的正面影響。曾經,我和很多人一樣,我有太多夢想,不知道該實現哪一個,我想要每天練琴,將琴練好,也想要寫網誌,我還想要學西班牙文,我還想要運動,我還想報名那些可以增強我的職場能力的課,我有這個要做,那個想做,結果想一想,心底會有一個聲音跳出:「你也太不切實際,怎麼一下就想學這麼多!」然後,當我被我的內心被批鬥教育之後,我就陷入低潮,覺得自己是個只會想不會做的米蟲,然後最可怕的是,我就真的躺在床上,什麼都不做了。很可怕吧?內心的聲音和力量會影響一個人之大,有時候我們自己都沒察覺到。這樣的狀態其實跟了我一陣子,在我設定目標之後,我遲遲沒有開始行動,每天光是觀望自己的目標,就耗掉了大半個時間。有一天,我發現我真的不想再這樣下去了,於是我尋求我的家人和朋友給我建議,結果我的家人對我說了一句話:「你想寫部落格?你現在每週就是先寫兩篇文章。你的任務是:每天想定主題,然後就去研究別人都怎麼寫,先抄就對了,抄也給我抄出兩篇文章!別把自己人看,這麼崇高的志向也太遠,你先當個會下蛋的雞就夠了!」這句話對我很震撼,在我現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起這句話,我還是會加緊腳步地繼續「生蛋」,可見當時的這個評論有多麽劇烈的後座力。但是,不瞞你說,當人陷入了「自己是米蟲」的狀態時,你是活在一個泡泡中的,那個泡泡我稱之為一種「米蟲癮」,就像是我的朋友提到的「brain fog」,好像永遠醒不來,活在自己的失敗中。因此,當時,我在聽這句話時,這句話並沒有很深刻地打在我的身上,他只像一個遙遠的學校鐘聲輕輕敲著,感覺離我的心還很遙遠。當下,我還是謝謝了我的朋友和家人,然後告訴自己我要往這個目標努力,雖然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努力多久,做到幾成,但是我當下告訴自己,要好好記得這句話。今天的一切成果,都是從有一天我醒來發現:I can’t bear this anymore, I need suggestions to change! 開始的。從那時起,我不再願意接受自己這樣的狀態,因此我才鼓起勇氣打電話尋求朋友的建議,而那就是改變的契機。

別想太多,當個會下蛋的母雞,你自然覺得自己有用

「我是母雞,我來生蛋」這句話,一直到現在其實不過也才過了幾週,如今它已經刻在我心上。
現在寫文章已經變成我的「類習慣」了,只要我今天沒有構思文章或是寫作,沒有下蛋就會覺得有全身不自在。在和朋友通完電話後,我又花了幾天整理自己的思緒。我回過頭思考那些我對自己的自我批評,然後我發現了一個非常矛盾的bug- 這句話「你也太不切實際,怎麼一下就想學這麼多,簡直就是個只會想不會做的米蟲!」,實際上,只要用考試的審題方法就可以破解。實際上,我是不是「只要做了」,這個心理的聲音就會被消音了?因為當我「做了」,這個句子就會變成「你也太不切實際,怎麼一下就想學這麼多,簡直就是個只會想不會做的米蟲!」而當句子的後面被翻轉成「你是個會想也會做的米蟲」,句子的態度就被顛倒了,句子開頭也會變成:「你是個實際,想學很多東西,會想也會做正在進步的米蟲!」靠一個小改變,這個句子就從負面變成正面了,那個改變,其實就是,去做。就是去做而已。當我做了,我自然不會「只想不做」,就不會焦慮恐慌自己的完美主義,因為有做絕對比沒做好,只要有開始,就是好。

當然,我在執行計畫的初期也遇到了困難。我的家人為我設定目標說寫作「用抄也要抄出來」時,「抄」這個字眼很強烈,但我不得不說,就是因為這個字如此強烈才可以喚醒沈睡的激情。剛開始寫作時,我確實會遇到writer’s block,這時,我就會去參考外國的網站,社群媒體上大家都怎麼討論我想寫的主題。我也會去觀看厲害的部落格作者,觀察他們怎麼設定文章的主題、文章的內容和怎麼編排自己的網頁。但是,當我做了research 之後,我開始從「單純地找資料」中進化,我發現那麼多資料,人們在網路上都找得到,於是最關鍵的問題變成:我為什麼想寫這篇文章?寫一篇文章的動機,會成為一定要把那篇文章寫出來的使命,而這個部分的思考是閱讀再多資料都無法複製的。唯有自己想清楚,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意義也才有溫度。

有這樣的想法後,我在研究寫作的主題時就不會再瘋狂氾濫地找大家的見解了,當然也不會去抄寫他人的網站,反倒是,我學會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欣賞每個人的想法和使命,以及理解他對一件事物的觀點。所以,在這裡所謂的「用抄也要抄出來!」實際上不是在鼓勵大家抄襲,只能說,我的家人很了解我,也很知道人性的弱點,於是用了這麼強烈又簡單的言語,一句話戳中我那如一團爛泥的靈魂。

的確,最簡單的執行夢想的方法,往往就是先從模仿開始的,不是嗎?


你所追隨的事是沒有終點的,但你往往會記得你的起點


當你進步時,過程自然會讓你看見,並且你也會很享受進步的過程。執行我的想法現在已經到了第三個月,我回頭想,當時我給自己的批鬥教育很好笑,有一種孩子氣很智障的可笑。其實,我們在為夢想努力的過程中,常常就像是母雞生蛋的言論,我們追隨的理想並沒有終點,只有一日又一日的努力和一顆一顆慢慢累積而成的果實。到底什麼叫做終點呢?當我們到達了最初的終點時,我們屆時想要的成就又不一樣了,也因此「終點」不該是我們所努力的目標,因為「不會有終點」。

理解了這件事之後,重新思考了我和我的各目標之間的關係。就拿一個我最低的技能來舉例:我更年輕時學過一點西班牙文,但後來就沒碰了,就是因為我覺得永遠到達不了我為自己設的終點:我想用西班牙文流利與人對話。但是,到底什麼叫做「流利」呢?又,是在什麼樣的對話內容下能「流利」?是在討論自己想點什麼餐飲時很流利嗎?還是我想追求的是那種能夠在國際政治事務上發表自己看法的流利?這兩種會話等級和語言的強度完全不是在同一個水平上討論的!因此,我重新思考了我和我所設的「學習西班牙文的終點」的關係,我的終點竟然是一看就是要經過兩年、或甚至是五年的每天持續的耕耘才能收穫的成果。一開始就想要登到這個高的位置,也難怪我會覺得自己太弱,完全不想努力。寫到這裡,這也讓我想到,身邊有朋友在做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ment),其實在專案管理的過程中,一個專案的範圍 (scope) 和時限 (timeline) ,以及目標 (goals) 是否可以被達成 (achievable),也是在設定專案階段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討論。因為這些理由的刺激,我重新思考了我和語言學習的關係,然後,我突然發現,我不再被所謂的「終點」綁架,而是去享受在執行時的過程。

人類生而為人,就是會有一些崇高的理想,因此在執行階段時,根本不可能有「終點」。但是,你往往會記得你的起點,就像是我記得「自己為自己站起來」,決定要改變的那一刻,因為沒有那個「起點」,你就不可能有過程,也更不可能會有結果了,還遑論實現終點的理想呢。在寫作上,現在的我每天都記著下蛋的原則,好好下蛋,我專注的不再是要呈現多厲害的網站,而只是將我每日的目標做好,因為,當我每日每夜都為夢想付出一點,再過兩年,我回頭看我就會發現我離我的起點原來已經走那麼長的路了。而當然,到了那時,也還是還沒走到終點呀,因為路還很遠,還有新的好玩的風景等待我去走、去發掘。


你沒有這麼了不起,什麼叫完美?從來沒有完美這一件事

藉由每天生一顆蛋,我培養起隨時思考寫作靈感的習慣,也開始慢慢養成利用空閒時間把靈感打成文章的習慣。後來,當我開始對這件事有了信心,我開始躍躍欲試,想將母雞生蛋的理論帶到自己所練習的鋼琴上。我的鋼琴學了二十幾年,我早已經不是初學者了,但是我發現有有了專長,還容易出現一個現象:你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便不再進步。我只享受彈琴的樂趣,把彈琴當成「跟自己的同溫層閨蜜聊天的時光」,而不把它當成「讓自己變得更強壯,教練在旁邊督促你重訓的砥礪自我,鍛鍊進步的時間」。實際上,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很容易陷在這種自我感覺良好裡,這也是為什麼我需要人去督促我,去激發我,去刺激我讓我變得更好。

在練琴的成長上,我是這樣子的。一開始,我理解了學琴沒有終點,因此我開始執行每天練琴十五分鐘的策略。我很認真,至少每兩天都一定會碰到琴,但後來我發現,每當我在彈琴時,我都在視譜,只是在享受彈琴的樂趣,而根本沒有靜下心來處理自己在一些小節上卡住的問題。我試圖想改變這個現象,但是一天的時間是這麼短,有時我只有半小時可以彈琴,如此一想,我就懶得用三十分鐘進步了,所幸只是一直反覆彈這首曲子,而爛的地方,就讓他繼續爛。

有一天,我和朋友在電話中聊天時,我跟我朋友說我現在正在練習的曲子。結果,我的朋友告訴我,他想聽我彈這首曲子!當下,我其實非常猶豫,因為害怕自己的琴藝不夠好被嘲笑,我也認為那首曲子我頂多算是練了四成,總覺得我的曲子不夠「完美」,上不了舞台給他人聽。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也許當下我真的非常想彈琴,那一天我竟然答應了我的朋友,於是,在我的家人的鼓吹和我的朋友的期待下,我在電話中彈出了我人生中第一首「非常不完美,簡直難聽到刺耳」的表演曲。

這件事很神奇,就從那一刻開始,我的內心好像有某個開關突然被打開,就像潑出去的水,從那天起我在彈琴上不再有任何偶包,我可以隨時隨地彈琴,拋開我在琴藝上的「必須要完美」的包袱。這個成長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實際上我看待練琴一事,觀點整個改變了。以前,我為了「完美」而彈,我要把「琴練完」、「練到好」,等有一天我站上舞台,我要「彈給他人聽」。但實際上,每一次我站上台,to be honest,我的曲子從來沒有「1000%完美」,站在舞台上,聚光燈打在我的臉上,耳朵熱熱地,總是會發生那麼一些事,要不是忘記自己彈到哪裡,就是雙手合起來曲子很趕、很亂,我還曾經在舞台上穿著美美的禮服差點跌倒,還強裝鎮定地下台。舞台上,有這麼多失誤的可能,完美需要靠機緣,而再完美,我都還是有得挑,總覺得哪裡還不夠,自己某個拍子不對,沒跟上,即便觀眾已經為我喝采了,我還是沮喪自己的表現不如預期。

那一天,當我開始彈我磕磕碰碰的曲子給我的朋友和家人聽之後,我的學琴歷程也發生了變化:我不會再逃避自己彈得不好的藉口,也不會一直推諉我的老師的請求,跟老師說:「我練好再給你!」因為,根本沒有練好這件事呀!當我練琴時,我的朋友也提醒了我:「你要練到什麼時候?還不如趕快給老師,get it over with ,趕快交功課就不會這麼焦慮了,而且這樣老師聽完給你回饋,你才會知道哪裡又可以更好,才能繼續有動力地練琴。」我想著她的話,覺得十分有道理,便錄了一首彈得很爛的曲子給老師,果然,我按送出的當下,馬上就有新的能量想練一個更好的版本給老師。這樣的鼓勵和互動,幫助了我及時進步,也讓我瞭解,永遠沒有所謂的完美一事,真正的成功,其實是來自於你「一次又一次地」比上一次更好。所以,現在我不再為了「練到好」而練琴,我只為了「彈得更好」而練琴,而且,我將焦點擺在「練好琴」上,慢慢地練,專注地練好一小節,不求一定要彈完全曲,只求今天在「這個小節」上進步一些,整體彈起來順一些。

創造你的觀眾並擁抱他們,接納有建設性的批評


在彈琴、練琴時容納觀眾,還帶來另一個好處,我開始學習從觀眾的角度思考。當我彈琴時,我開始會思考我觀眾對這首曲子的期待是什麼,想著想著,我便會下意識變得謙卑,去研究原曲的曲風和味道,也會試著模仿觀眾喜歡的口味。雖然說,彈琴和寫作創作,都需要有一點個人特色,但是當我們一股勁地創作而忘了將創作連回人,創作的意義便變得模糊,而創作本身也不再感動。拋開了我的完美包袱開始彈琴之後,我不只一次被我的朋友質問:「你不是學琴學了二十幾年嗎?」也有人問我:「你是不是對原曲不熟,怎麼拍子這麼怪!」聽到當下,我當然也會有挫折,心裡的自尊會很想跟他們說:「那你來彈彈看呀!」但是我也知道,實際上我就是需要被磨煉,需要被指正,點出我的不用功,我才會更加努力。被別人說自己不好,心裡知道自己明明可以更好,這是個難受的情緒,一旦情緒出現,我就會想加把勁努力,去讓下次的自己不要被恥笑。因此你說,朋友重不重要?我覺得有朋友支持我,甚至微挑戰我,質疑我,都對成長很重要。昨天,我將一首曲子彈給我的朋友聽,聽到了我的朋友說:「很好!那你要不要再彈一次?你剛剛還是有個地方斷掉了。」所以我又彈了一次一樣的曲子,結果我厲害的朋友和家人還是繼續說:「很好!」然後,他們下一句劈頭就問我:「那你什麼時候會把上一次那首很爛的曲子練好?」我的朋友和家人讓我瞭解到,不會有完美這一件事,只有更好。在變得更好的路上,一定有「不好」的過程,最後才可以比較出自己的進步,進化到一個「更好」的位置。所以,失敗有什麼好害怕的?失敗只是過程,一個到達「更好」的位置時所需經歷的狀態,失敗不是結果。

就這樣,我建立了我的練琴 Community Group 。我常常在大家聊天時彈琴當背景音樂,我的朋友開始覺得打電話給我,很像打電話到一個lounge bar,可以邊聽音樂邊聊天。最有趣的是,後來我發現,無論我彈得好還是不好,其實到最後都不重要,有時候,我根本只是大家的背景音樂。前些日子,我在一個朋友的臉書裡讀到,一名導演家留給畢業生的一句話:“Don’t take yourself so seriously.” 我想,他想傳達的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每次都要把每件事情想得這麼可怕嚴肅,也難怪遇到什麼事都大驚小怪。我的進步的成果是我自己在享受,每一次彈琴,我都會發現我細微的進步,其實有時候大家根本聽不出來,只有我沈浸在彈琴很順的快感中。偶爾,大家有發現時,場面就會很歡樂,大家都很高興,聽到我終於把一首磕磕碰碰的曲子彈得行雲流水,我的朋友和家人好像都很開心,他們參與了我的進步。最魔法的事在這,就在前幾天,我的好朋友們紛紛在電話中說出,他們在考慮要撿回自己的鋼琴和吉他。我們的練琴大隊,一個個都在進步,這全都是我們互相幫助的結果。有朋友砥礪我,我把琴撿回來練,我把琴練得好聽了,我的朋友被我影響想去學琴、練琴、練吉他。無論我彈得好還是彈得爛,這都是最好的結果,不是嗎?所以,哈哈別把什麼事都看得太認真,反正我們都只是世界的背景音樂,做什麼事,你爽就好,真的。


不做,難道你不會後悔嗎?


我現在坐在書桌前,聽著我要練的這首曲子,一字一字地將這些進步的心得打出來分享給我的讀者。很自然地,我用著我的朋友教我的activity bundling,如此,我這首歌已經聽了不下四十遍了。回首這些日子以來的成長,我發現自己現在面對每一件我想做的事,在心態上更樂觀也更有自信,我知道我做得到,也知道我將一直做下去。

面對日常生活,我常常是個想到什麼就去做的人,因此在每天的行程上我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唯獨對於夢想,「起而行」這件事,以及「起而行」之後的「堅持」,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課題。曾經,我覺得為夢想而「起而行,為夢想咬牙堅持」對我而言很陌生,我只不過是一介平凡人,怎麼可能像世界上前5%的人一樣成功。但是,現在我知道了,那些世界前5%的人,在往他們的夢想走的時候,也並沒有覺得自己是個成功人士,他們只是想著自己想做這件事,就去嘗試,去做了,他們有一個他們自己所建立的community group,推動他們更好,一點一滴地更好。我的進步,也是這樣開始的,開始於我受不了自己的某一天,我站起來為自己打了一通電話,要我的朋友幫忙成為更好的人。當我拋開自己的偶包,不再假裝完美,當我真心想變得更好,我為自己努力勇敢了一次,就是從那一天起,我一天一天慢慢長成了現在的樣子。這些改變,說實話,都是從「一個念頭」開始的。

你想要更好嗎?還有,不做這件事,有一天你會不會後悔呢?當我們到了六十歲、七十歲,回首自己走過的歲月,會不會後悔自己最終還是沒有把那個語言學好,把那個樂器練起來,最後還是沒有完成你的職業理想?如果,你知道你有一天會後悔,現在就是改變的時候,不要等,因為「等待」不會讓你更好,當然,你更不會因為這樣,就變得比較完美。

誰沒有挫折的時候?沒有挫折的成功,不叫做成功

寫文章和彈琴這一件事,我覺得帶給我最大的正向力量,是讓我了解了堅持的重要。在開始寫字之後,我記錄自己每天的想法和目標,並且會利用零碎時間檢視自己的筆記;練琴也是,我開始記錄自己每天練了什麼。相比於以前,好像只是因為「我好像應該做這件事」的心態而去懞懂地努力,我現在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除了知道目標,我還知道該怎麼達到它,心態上變得更像「我喜歡這個,我要這個,然後我要這樣做去得到它」。實際上,每天寫文章練琴,真的就是為了一個堅持的重要。學會了堅持,每天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成功。

昨天面試時,對方問我,你怎麼面對挫折和拒絕?我發現我的回答總結了這陣子來的成長。
我說:我們都是人,一定有情緒,所以當然我會難過。但是我走到這裡已經明白一件事,永遠沒有百分百之成功,只有不斷努力。因此,當我看待失敗,我覺得失敗對於我來說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而非評價我這個人的結果。在我回答這個答案時,我想到了最近在中國歌唱節目裡看到的一位選手,他的精神在我的腦海中一閃而過。這個年紀很輕的音樂人,她輸掉了比賽,卻對每一位上台投票的評審鞠躬—無論那張票是不是投給她。在上一場比賽中,她在台上忘詞,表現上跌了個大跤,但她還是持續努力,並在那場比賽過後的這一場總決賽唱出了一首讓我渾身起雞皮疙的原創歌曲。最,她拿了全國比賽的第二名,雖然輸掉了對手,但是卻贏了數不清的其他人,更重要的是,她找回了自己的歌聲,也贏到了鍾愛她的觀眾。她對學習的謙卑讓我肅然起敬,年紀輕輕的她都知道挫折的重要,也在不完美中每天與自己奮鬥。而她的努力也教會我,永遠不要妄自菲薄,只要一直堅持做「一件事」就好,做下去不要放棄,成功就會站在我這一邊。

「為了要能愈來愈好,每一次出擊更精準,更快能一次就成功,一個人是一定必須經歷暫時的失敗的。」這是我給面試官的最後一句對挫折的總結。的確,現在的我感覺,如果沒有真正經歷失敗和挫折就成功了,那不算真正的成功,因為那不是自己努力為自己勇敢,贏來的結果。的確,在成功的路上,哪有不失敗的道理?就是因為有努力才會有失敗的可能,如果你連努力都不曾有,自然不會經歷什麼失敗。當你想起J.K. 羅琳這個暢銷小說家,也許你只想到她的創意,她的財富和,of course,她的成功。但是J.K. 羅琳不是每天都寫出一本書,她的狀態也許更像是我形容的狀況:週一,她寫了4000字,週二,她寫了2000字,週三,她完全想不出來遇到writer’s block,跑去讀其他書了,週四,她把原本寫的6000字拿回來審閱修修改改寫得還是很爛,週五,他放棄了去爬山,週六她睡了個覺,週日不知道為什麼就過了,下個週一來,她勉勉強強寫出了1000字的靈感,然後周三和朋友聊天,突然在當週的週四,一個週末即將來臨前的晚上,他突然靈感大迸發,寫了10000字,完成了三個章節,並且將後面的十個章節的結構都想出來。J.K. 羅琳也有覺得自己是失敗者的時候,但失敗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她所做的最棒的事,就是她即便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她還是繼續寫。如果她讓失敗的感受和完美主義主導她,那就會變成一輩子的一種枷鎖,她的失敗就不會再是暫時的狀態了,而會變成「常規的習慣」。小時候,我們很多的學習默默就發生了,而我們的成功,其實多是父母給的。求學階段,我們的成功來自貴人、師長的提攜幫助,但當我們長大成人,不再有父母和貴人相送的成功,我們還會不會有勇氣去贏下,去拿回該當屬於自己的成功?而在努力階段,模仿、努力、灰心、甚至放棄,都是很正常的事,重點是,放棄後,我們有再站起來,繼續做嗎?只有將自己的夢想撿回來做,熱情撿回來繼續養,我們才能理解從挫折中誕生出的成功,果實有多好吃,成績有多亮眼。就像我的面試官昨天問我的:”And after all this, is the passion still there?” 當你努力了,堅持住,你自然會喚醒你的夢想,養大你的熱忱。

好事沉甕底,在努力的過程中,必定有好事降臨。

如果你想閱讀更多我的分享,歡迎你於以下留言分享你想閱讀的內容,或是寫信跟我聊聊你的夢想清單:hoptous.service@gmail.com   你的分享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