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分享:一次跳脫舒適圈的機會

by Lia Hsu
photography of person on green mountain

自從發現了我們家的電視可以直接連結Youtube,我們在家最常做的事就是邊用餐邊用家裡的電視看 youtube。聽起來有點無聊,但晚餐配Youtube,對我們而言很像是兩人生活的小情趣,不但可以對影片中的情節發表兩人的感言,還可以跟著許多youtuber 一起整理家裡、開發新食譜或去世界各地旅行。

最近的我喜歡看 The DoDo Men 的 Youtube Channel。這個頻道主要由兩位 youtuber 發起策劃,描述的是兩位人生勝利組因為想跳脫舒適圈,辭掉在美國的精算師和 Apple工程師的職位,勇敢做youtuber 並且展開一系列探索、旅行和挑戰的故事。我很喜歡這個頻道,常常一看就不小心看完了幾個策劃,一部分是因為這兩位youtuber都是台灣人,在他們的旅遊地圖上,本來就包含了許多在台灣的在地旅行,看著他們的節目,心裡常會有「哎呀!來這個夜市就是要喝甘蔗汁啊!」或是「啊,這不是哪裡哪裡嗎,我也去過!」的共感。另一部分,他們的企劃往往走著華麗的冒險精神,雖然也有無厘頭的時候,但凡看過他們的影片,好像也陪他們一起經歷了冒險,也能夠感受到旅行時那種心跳加速的感覺。

有一天,我開始認真思考,為什麼這兩位youtuber 這麼成功,能夠讓他們的影片這麼意猶未盡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他們的「不要怕,要去做」的那種DO! 的精神,也讓我重新思考,對我而言,跳脫跳脫舒適圈的意義以及當初決定來美國的心情。

為了自己所愛的那些跳下去

你曾經放棄過自己的舒適圈嗎?仔細想想,在台灣長大的我們,很少時候被教育為什麼我們要去做一件事,我們多數時候,只是因為身邊的朋友都做了,我們就跟著做。所謂的跳脫舒適圈,到底是甚麼概念呢?我覺得「跳脫」是因人而異的,舒適圈的放棄可以是為了一個很大的目標而奮鬥,也可以是為了一件別人看似不太重要的任務而努力。但無論如何,既然是舒適圈,自然很難放棄,如果不但放棄了還堅持不懈地努力,每天都選擇「我不回到舒適圈」,那樣的態度更讓人敬佩。

在人生中,我們其實有無數可以做決定的時刻,小至吃飯,大至事業及自己想要的人生,每個行為都是你的所選背後的結果。實際上,連吃個飯都可以和跳脫舒適圈產生關聯。前幾天,我和我的好朋友聊天,我的朋友說到自從他的醫生鼓勵他更重視身心健康,他便開始注意起自己的飲食、運動。他每天起床會去社區散步,因為他知道「太陽會給他一些正能量」,他不吃麩質(任何含小麥的飲食,包含義大利麵和啤酒),並且每天運動。剛好,我的朋友和我一樣有學鋼琴,我便問他:「那你都什麼時候練琴呢?有個大致的頻率嗎?」他便說,他試著每週至少練習五天,每次至少三十分鐘。聽了我朋友的分析,我發現,原來跳脫舒適圈雖然聽起來虛幻,但是實際上每天自己所立下的生活目標,卻可以非常確實、實在。我覺得自己受到這位朋友的激發,聽了他的改變和故事之後,我也開始嘗試設定一些目標。這陣子的實踐也讓我發現,為自己設下的目標而努力,這個目標必須自己給自己。每天我都必須練習「為夢想而努力」,但當我練習成功了,也完成了當天為自己所設下的任務,我會有種說不上來的成就感。

也許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會想,設個日常生活目標,哪算是跳脫舒適圈?但是看了The DoDo Men之後,我發現其實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用跳脫舒適圈的方式去完成,無論是自己練習理髮、還是自己做三星級的米其林料理,或只是換個交通工具去上班等,只要執行的方式需要你鼓起勇氣,這就算是一種舒適圈的跳脫了。如果今天你執行的任務,是你刻意去選擇的,執行的時候還帶有一種「蛤~今天不能(怎樣怎樣)了」的想法,那對你而言,就是最好的跳脫生活舒適圈的挑戰。

離舒適圈背後的背後精神


我人生中最有感的一次放棄舒適圈,想當然就是在我決定放棄補教老師的光環,來美國重頭開始的那一次出走。從小到大,我最擅長的就是教英文,當時躺在舒適圈裡也覺得非常開心,我的薪水不錯,我也喜歡教書,喜歡面對學生和人群。但是那陣子,我常思考,當我拿到了當月的薪水時,我又剩下什麼呢?有沒有更多想做的事,想冒險的故事,但卻因為捨不得和自己的條件說再見,一直遲遲沒有行動?也許也因為自己的語言能力和天馬行空的價值觀,一直以來我非常嚮往能有一天在國外生活。當時,我其實已經有這樣的機會出國了,但我卻因為自己的恐懼又延遲了一到兩年,才在醞釀很久之後,終於和當時的老闆提出離職。決定要跳脫舒適圈時,其實我們所做的,只是一瞬間的事,就是一個Jump 而已。但那個 Jump 的背後,我們累積了多少時間和勇氣才終於做出的決定,旁人是看不出來的,只有自己親身經歷才會知道跳下去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而再多的朋友給的勇氣和鼓勵,也都無法參與你的跳躍,因為那個跳躍是你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只屬於你的一次跳脫。來美國的那一次出走,真的讓我了解到原來頭銜和工作都不那麼重要。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最深層最本質的意義,其實關注的是跳下去的瞬間,當時的心境將如何陪伴我的靈魂、如何影響我的價值、鍛鍊我的心志,去成為我以及成就我的滿足和快樂。

那一次的出走,也教會了我一個很大的課題:如何放下和歸零。我是個情緒化的人,在事業上,常常有太多想要給的、付出的,也很掛念自己所累積的成就。但是,當我決定離開台灣的那一刻,我發現那些過往的成就都不再那麼與我相關了,他們有自己的故事和靈魂,就好像那是我人生中的以前的旅程。出了台北,我不再是一個名師,只是一個追尋夢想的凡人。以前,我覺得自己相當不錯,很了不起,但出國後,我變得更加謙卑,我發現原來世界很大,能做的事情太多,而每一天,我們都只活一次。

去掉了光環,你還會為自己讚嘆嗎?


回到今天想和大家聊的節目 The DoDo Men,我想大家都一致認同,放棄了美國超高年薪的工作,在很誇張、疫情爆發的2020年辭職,投身進入Youtuber 的世界為了環遊世界而努力— 這完全就是「勇敢跳脫舒適圈」的最佳例子。然而,在這個疫情肆虐的時代,也許有人會質疑,這兩個人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也太天真太沒邏輯了吧!況且,感覺他們的影片到最後也沒有「一直去旅行」,更常看到反而是他們在家裡胡搞瞎搞的日常呀!我曾經質疑自己喜歡這個節目的原因,因此去思考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將兩位Youtuber 「以前的公司和職稱」的光環拿掉,我還是覺得他們「每天都有跳脫舒適圈」嗎?思考過後,我歸納出一個結論:跳脫舒適圈,其實只是一種說詞,我們所想追尋的,其實是那種可以永恆地,不會滅的鼓舞自己的精神,我們想鼓勵自己去做從未嘗試過的事物,也想鼓勵自己與其問「為什麼要做」,不如就「做」,別思考 why,而是用冒險的精神說 why not? 而當我們在跳脫舒適圈時,我們並不會特別去想「喔,我跳出舒適圈了喔!」,我們只是看著眼前想做的事,然後,就去做而已,做完了,給自己一顆金色的星星,讚嘆自己的勇敢和魄力,圖中所經歷的、感受的無論正面或是負面,都將推動著我們去闖蕩下一次的冒險。

理解了這個精神,我發現自己的生活中,其實處處充滿了「改變」、「冒險」及「跳脫舒適圈」的機會。比如,我以前是一個非常喜歡吃麵類食物的人,但當我下定決定要開始少吃澱粉時,澱粉看起來就變得意外誘人,因此,每當我決定要為「身形更好」或「身體更健康」而努力時,都要對著澱粉下一次次的決心和努力。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或感受?當我們試著想要「完美」時,反而更容易「沒梗」、「屈服」或「覺得失敗」。正因為這是「我們自己」想要達成的理想,「我們自己」為自己設下的目標,沒有人壓著我們做,因此會經歷拿得起卻放不下的感受,覺得自己即便做了,也改變不了什麼。但,看完 DoDo Men 以及身邊朋友的例子,我突然發現,「理想」和「完美」,本來就是很危險的想法,人生,為什麼要一次就完美呢?就像是健康管理一樣,實際上的我們不可能一早起床就「突然」變成「很健康的人」,又何況「你很健康」這個詞又是誰為你定義的呢?既然不是你自己給你的定義,永遠沒有標準的答案。他人認為的勝利,不一定是你的勝利;而他人認為你不健康,也不一定代表你真的完全沒有健康的習慣。跳脫舒適圈聽起來很不容易,但其實,我們每天的選擇都在脫離自己的舒適圈,當我們決定去嘗試一些什麼,比起那個「心中完美的自己」,當我們專注地下一個幫助自己更好的決定,當我們去設定可行的目標,當我們思考著如何去「做」,並且享受「做的過程」,自然就是在跳脫原有的舒適圈。

當不再有人壓著你做,你為何還是選擇做下去?

最後,我想討論的是:當不再有人壓著我們去做一件事時,為什麼我們還是做下去了呢?在台灣,我們常常被社會綁架,但美國的教育並沒有標準答案,你不需要一定要念什麼書,和什麼人結婚,甚至你是不是想工作,也不會有人管你。重點是,你想做什麼?在我離職之後飛去美國,一切都重新開始,我試著在科技業作業助,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太多對科技的熱忱。後來,我們因爲要搬到休士頓,我又離職了。這一次的離職沒有上次可怕了,但是透過這次經驗,我理解了上班族的生活,然後開始認真思考:我想建立什麼樣的生活,想過什麼人生呢?或是說,到底什麼職業,會讓我快樂呢?當上班族的日子,我因為拿薪水所以快樂,那今天如果沒有薪水呢?如果再也沒有主管「逼我做事」了呢?我還是會選擇做下去嗎?

我想,去除掉那種「必須要做,不然會拿不到薪水/被罵/被炒」的恐懼,當我們自由時,我們所做的選擇會不同。這其實就是一種舒適圈,我們只願意接收「舒適圈給我們的任務和日常」,而不願意承擔起「想做這件事」的心理責任。比如,為什麼我們總會有「花了健身房的會費,我們就會去運動了」的想法呢?我們是因為自己的健康而去運動,還是因為自己所花掉的錢去運動?當我們不再為任何理由而去做一件事,而只因為自己想做而去做,我覺得,那才是最讓人眷戀的跳脫舒適圈的方式。

我現在的生活模式,其實也是跳脫了過往的生活圈,學習如何重新開始。這是因為,我的生活不再有人壓著我寫部落格,也不再有人鼓勵我去練琴,不再有人告訴我要多閱讀。當我做這件事的時候,我不再對任何人負責,我只因為自己想做,做了快樂,就去做了。面對一張上面全白的紙,原來我也曾經經歷過找不到沒有標準答案的慌張。但每一天都是一種練習,無論小還是大,因為從那時那刻之後,我已經確定了我的所做都只因為我爽。對我來說,舒適圈的跳脫正是這樣的精神,一種無論輸贏,不論勝負,沒什麼了不起,但就是這麼有底氣的一種「做起來」的瘋狂。

希望這篇文章,也能激發你跳脫自己的舒適圈,並且重新定義,由你創造、你來決定的屬於你的人生。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